语言学理论基础:可理解性输入假说(16)

2022/09/15 English 共 3935 字,约 12 分钟

“可理解性输入假说”,这是二语习得理论5个假说中的1个,听力比口语重要,这个观点其实来至于克拉申教授的5个假说其中的1个。克拉申发表的论文,在google还是能搜索到,国内某些英语专业院校的人还特地写论文研究过他的5个假说,其中某一天我在学英语的时候,突然思考到一个问题,用英文造句,搜索了一下听力和口语优先级的问题,到底是哪个能力最先建立起来,哪个能力后建立起来。我想要知道的是到底一个人是先打通了听力之后再打通口语,还是先打通口语后打通听力,或者是两个能力交叉同时打通?其实看了这篇论文之后,基本上可以推断出来,听力是优先于口语先打通的,并且我甚至推断,很多口语流利的人,都是听力有了突破之后口语才有了突飞猛进。因为听力可以限制你口语的上限。并且听力和口语能力之间会有个类似甜甜圈的中间地带,也就是说听力能力永远大于口语能力(或者说是词汇量)。

《The Priority of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over Speaking in the Language Acquisition Process》 作者:Fang Xu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 Qingdao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从标题和署名来看,这篇文章是国内青岛外国语大学发表的文章,引用了国外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假说”。论文原文我没有贴上来,应该通过google是可以搜到这个英文标题的。下面是这篇论文的标题:

Acrobat_mq0oIaEyxR

下面是其中的一段:(翻译为中文了)

在实践中,听力理解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说一种语言时,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操纵相对狭窄的词汇范围来表达一个想法,但在听回答时,他或她不再控制词汇的选择。人们必须准备好吸收那些属于说话人主动词汇的单词,并且必须适应说话人的语速。为了应付简单的对话,一个人必须具备比口语更广泛的听力理解能力;当用外语与该语言的母语者对话时,情况尤其如此。在词汇和结构的范围方面,类似的能力可以用两个中心圆的区域来说明(见下图。此外,在动态意义上,随着学习者语言技能的提高,我们可以想象两个同心圆同时扩大,外圈(听力理解)总是比内圈(口语)的范围大得多。对内圈(口语)的强调会严重阻碍外圈(听力理解)的扩展。

Acrobat_np2IPJkcQx

口头回应的要求使听为说,导致理解力受损。Asher (1969, p.13)总结说:”尝试发音的压力可能会延缓听的流畅性……最佳策略可能是连续学习,在尝试说话之前就达到听的流畅性。”Ley和Locascio(1972)指出。Ley和Locascio(1972)指出:”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必须对语言材料进行联想,以便以后能够回忆起这些材料,而一些程序,如反复大声说这些材料,会干扰联想过程,因此,对学习有不利影响。”在获得听力理解之前尝试说话可能会导致说话方面的问题。在完全理解之前就要求说,会带来任务过重(压力和焦虑)对语言学习的不利影响。高度焦虑对口语有不利的影响:当说话者过度焦虑时,就会迫使他或她回到自己的母语语法结构或词汇上(这反过来又会导致更大的焦虑)。正如Gaier(1952年,第11页)所表达的那样。”它导致了在非结构化和/或新情况下即兴发挥能力的损伤。这导致了刻板的、习惯性的和熟悉的做法,而这些做法在当时的情况下可能是不适应的”。说话过早对听力理解和说话都是不利的。

论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

“因此,外语的听力理解应该作为一项单一的技能来培养,如果在听力理解相当流畅之前不进行口语训练,就会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通过在教学的初始阶段将重点从强化口语训练转向快速发展听觉理解,可以使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变得不那么费力和更有成效。”

我的观点:输入性假说基本上是正确的。我的实际经历验证了这种假说的正确性。

这是我使用anki的打卡记录和热力图,从图上看出来,刚开始的那个时候学习强度很高,之后慢慢降低,那是因为阅读词汇量达到了9000+,后面遇到的生词减少,强度慢慢降低,并不是每天都进行,很多时候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这种,记了忘,忘了记,循环来回很多次,自然就记住单词。有很多单词是美剧中习得的,有很多是有声书里面的,也有来至于新闻,技术书籍,文档的。总之,切记死磕单词,要故意有放水的成份在里面,故意忘记一些单词,这种忘记其实不是真正的忘记,潜意识里面其实大脑是残留了一定比例的记忆的,只是说这个记忆很模糊,无法强行从脑袋中取出来,但是你不能说它一点残留记忆都没有,对于我们人类的感官而言,这些残留记忆我们是无法感知到的,只有残留记忆被未来的某个特殊事件或者场景激活的时候才会被唤醒。日常有使用英语进行阅读和听力看美剧和看国外youtube英文视频的习惯,听力和阅读齐头并进,这些残留记忆很容易被增加,这也是anki间隔复习的原理。你会发现,随着复习次数的增加,很多单词你自然而然就记住了,是因为边使用anki,一边还在学新的东西。

anki_GPR69UNHoK

anki_Hhn1WjTAHB

anki_kSzcXDExqC

方法论的书籍,推荐:恶魔奶爸,徐火辉,漏屋,魏剑峰。这些作者的书加起来差不多10多本,都是讲怎么自学英语的。特别要提到的是徐火辉的书和漏屋的书对我影响很大,另外还有一本《超越感觉:批判性思考指南(第九版)》,这本书是锻炼一个人的独立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的,也是一本方法论的书籍,读完这些然后选择有声书开始。然后就是不断迭代自己的方法,靠兴趣和正反馈长年累月的积累了。

顺便提到一个最近比较火的ChartGPT聊天程序,其实这个东西反而是可以检验你的英文写作输出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我已经做到了用ChartGPT自由聊天的程度,特别是一些技术问题,使用英文直接问ChartGPT要比用中文快得多。很多编程领域的细节的问题,都可以直接向ChartGPT提问。多年的英文积累在这个时候就非常隐形的发挥巨大的作用,并且这种正向反馈倒逼自己更加去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主动词汇输出能力。在使用键盘打字与ChartGPT交流的过程中,明显感觉到是听力的能力在促使我进行自由英文输出,这中间是完全没有中文思维的,交流过程完全是英文思维。

明显感觉到或者“学会”了怎么通过阅读和听力提升词汇量之后,如何彻底突破听力障碍,这个时间会花费比较长,听力彻底突破需要长年累月听大量的英文节目;这是一方面,另外,英文要想能够自由阅读母语国家的新闻报刊杂志,估计需要的训练时间更长。雅思考试证书的有效期是2年,很能说明人一旦很久不接触某个语言,不在生活中经常接触,语言能力就会下降。自己的汉语也是类似。如果现在临时要你去做一份高考的语文试卷,估计分数也不会很高。雅思考试也是类似,即便是随便叫一个母语人士去考,其实分数也不会很高。

这篇论文所引述的一些材料:

Asher, J. J. (1969). 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358, 3-17. Broen, P. A. (1972). The Verbal Environment of the Language Learning Child. American Speech and Hearing Association Monographs, 17. Call, M. E. (1985). Auditory Short-Term Memory,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the Input Hypothesis. TESOL Quarterly, 19/4, 765-781. Clark, Herbert H. & Clark, Eve V. (1977). Psychology and 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Psycholinguistics.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Inc. Gaier, R. L. (1952). Selected Personality Variables and the Learning Process. Psychological Monographs,66 (349),1-28. Krashen, S. D. (1982).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Pergamon Press. Krashen, S. D. (1985). 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 London: Longman. Ley, R., and Locascio, D. (1972). Associated Reaction Time in Language Acquisi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 Chicago. Luoma, Sari. (2004). Assessing Speak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ack C., Platt, John & Platt, Heidi. (2000).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White, L. (1987). Against comprehensible input: The input hypothesi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2 competence. Applied Linguistics, 8, 95-110.

文档信息

Search

    Table of Cont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