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anki有很长时间了,发现了一些记单词的规律,在此分析总结一下心得体会。貌似我的这些文章都挺冗余的,没办法,因为有很多人需要了解细节是如何操作的,所以就写得比较长。以后可能删掉这些文章,不喜勿喷。下面讨论的是单词复习的投入时间成本问题。这里主要是看单个单词的时间投入成本,没有计算平时的阅读输入和听力输入那些时间投入,如果总的算进来,是超过1000小时的。其实用这些时间来学习IT技术也是很香的,或者用来玩也行。何必费劲学英语呢?归根结底,代价有多大,是很多人关心的事情。这也是为何会采用anki的主要原因,因为anki能够监控时间成本投入。
我在使用anki的过程中,很多单词都是背了忘,忘了背,其实就跟这个哥们类似的感觉,但是这真的就是真实的记忆单词的规律,背了忘,忘了背,只要anki来回这么操作几次,一个单词自然就记住了:关键是你要保证卡片的质量,以及删掉质量不高的卡片,做到动态平衡,每次复习的时候,一张卡不要停留太久太久。
记单词的时间成本
下面举的这个例子是一种极端情况。大部分单词记住,不需要这么长时间,一般只需要6次即可记住。这种极端情况是:不借助词根词缀、影视剧场景、以及当前上下文场景,去强记一个单词或者是泛看泛听,过一遍就扔掉的这种,如果你输入量不足,看了就扔这种,需要的周期会更长。从下面的url地址也能够看出来,这个单词来自于JavaScript官方文档,是一种抽象词,要记住的话,不容易,在专业技术领域,特别是技术类书籍,很多这样子的抽象单词。并且大家应该也注意到,这个单词被我标记了一根黄色的旗子记号(是用来归类的)。
这个单词被复习了14次:每次复习都是只看几秒钟,就直接过。实践证明一个单词只需要回忆几秒钟即可,长时间盯着一个单词看很久其实帮助并不大,如果回忆不起来,直接点击Again按钮即可。以前我不太懂这个道理,刚开始使用anki的时候我每天花费2小时去复习单词,经过实践的经验总结,后来我尝试一个单词只投入几秒钟,记不住的就记不住,直接过,通过实际测试,最后仍然还是记住了这个单词。单词的总花费是很少的,14次总共花费了1.64分钟。时间跨度却很大,用了差不多半年时间,从数据上看,某些单词是记了忘,忘了记,循环往复。即便是极端情况下,只要滚动的次数够多,也是可以自然记住的。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到一些细节,每次的复习用时分别是:8s ,2s, 2s,3s,3s,2s,3s,6s ……..,每次复习不超过10秒。从时间点来看,有时候是早上8点20分,有时候是中午1点33分,下午3点20分,有的时候是晚上7点44分,证明是见缝插针,在利用零碎时间复习。零碎时间的代价可以说是微乎其微,但是可以积少成多,也是实用移动APP的一个好处,随时对地都可以操作。随时随地利用零碎时间,上厕所的时候可能都会刷几个单词。零碎时间有效果吗?有效。习惯的力量能够滴水石穿,“古人曾不欺也”。
人类大脑记忆规律,注定了英语不是靠短时间暴饮暴食就能增长的。比如15000个单词,拿出来背2个月,可能在短期内是记住了,但是不持久,如何拆分一个大的目标,变为小的目标,落实到每天的行动中,是否能够养成习惯是关键。有人会说,你记住一个单词花了半年的时间,这个效率不是很高啊。1个单词花半年是不高,但是如果是6000个单词花半年呢?anki是多线程处理多个单词,不是只处理一个单词。不能因为一个单词不会,就吊死在这棵树上不去前进了,有的单词耗时短,有的单词耗时长,只要持续积累,总会增长的。并且不是所有的单词都要复习14次才能被记住,根据我的经验,大部分单词只需6~8次就可记住,记住之后,即便忘记了,要重新激活而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小的。如果超过8次记不住的,基本算是比较抽象的单词了。抽象的单词我会采用口诀或者是词根词汇,词源,又或者是人人词典的影视情景记忆,基本上没有搞不定的单词。
从这些数据来看英语确实是长期的事情,不可能短时间速成,正因为时间跨度大,所以很多教育专家才会呼吁学习者们要“快乐英语”,“要把英语变为习惯”,“用英文去看美剧来娱乐”,“用英文去学习专业知识”。这么长的时间跨度,学英语一定要又有“获得感”,“成就感”。有人会说,你学了这么长的时间,也没见你开口说英语,那岂不是还是哑巴英语吗?你的效果呢?成果呢?其实当别人这么说你的时候,不要去管别人怎么说。当临界点达到6000+词汇的时候,听力开始突破,用英文获取资讯,产生价值和收益水到渠成,自己获益了比什么都重要,不要在乎别人的看法,走自己的路即可。英语它作为一个工具,前期小有所成的时候,其带给学习者的是隐性的收益,不是明面上的。这些隐性的收益,对于程序员而言已经足够了,如果要装逼,把能力提现到明面上来,可以去练口语,但是练习口语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维持住口语能力也需要时间。如果当英语能够产生收益的时候,而不去用英语,那学英语的意义何在,难道仅仅是为了学而学?所以,我在跟很多自学英语的道友交流的时候,都劝他们提升听力,尽早把英语用起来。不要违背了学英语的初衷。
从anki的一些数据,可以反向的证明“可理解性输入
”2%~5%的生词密度是合理的,如果不是2%~5%密度的话,上面提到的这些节奏统统都会被打乱,难度的增加意味着短期内要投入的时间会更多,如果不是太急功近利,建议听力和阅读要同时提升
比如:单词量只有2500,去看《摩登家庭》,想要一个生词重复出现,那么就需要在短时间内,看5~10集才可能重复遇到同一个生词,但是生词密度可能会高达15%+,这回导致不停查词典,走三步停一步,密密麻麻都是生词,反而会降低学习速度,而输入速度太慢又导致重复遇见单词的频率太低,造成恶性循环。单词基础好的可以不费力一口气看10集,这里面很多单词都会重复出现,而单词基础差的人,看2集都困难,举步维艰,本来第一集里面遇到的某个单词要到第8集里面才会遇到第二次,他花了10天才看到第8集。这个问题我以前是遇到过的,硬杠基本无解,只能降低难度,因为单词的复现率太低了,要提高单词的复现率,只能看那些简单点的,最好是一套连贯的小说,作者是同一个人写的那种,由于写作手法固定,重复出现相同单词的概率很高,在看《神奇树屋》的时候,这套书有70多本,因为故事情节基本是连贯的,在从第一本书看到第三十本的时候,我明显感觉到非常非常多重复的单词在不停的出现,因为都出自同一个作者,写作手法上面雷同,形容词,副词反复出现。而切换到《A to Z Mysteries》之后,这种感觉也继续得到维持,难度也是控制在可承受范围。《神奇树屋》里面的很多生词在《A to Z Mysteries》里面也反复出现,等于是学习新东西的同时,还把旧东西不停在滚熟。这样就能对高频词越来越熟。对up,out,down这种介词活用现象的认知越来越全面。如果难度很高,根本不可能有这么好的理解度和连贯性。神奇树屋 上下册 70多本,加上书屋百科,已经超过4000页,这么巨大的阅读量,其实就是“海量输入”。
要想大量,甚至是巨量,海量的输入,材料肯定只能是选i+1的,生词密度必定要进行控制,最好是2%~4%之间。关于这块的争论有很多,有的人不赞成克拉申教授提出来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比如徐火辉在他那本书里面说过,他不完全赞成可理解性输入这种观点,因为在他的学生案例中,有大二的学生拿着《万物简史》硬干几个月,英语发生巨大突破的,也有高中生,拿着《万物简史》硬干几个月出现重大突破的,例子有那么零星几个。但是,我自己尝试过拿《万物简史》拿着去硬干,效率是非常惨不忍睹的,17分钟的音频里面遇到200多个生词,那种体验是极度糟糕的。没有任何快乐可言,打击人的信心,可谓是变态难度。我比较赞成克拉申的可理解输入观念,我的方法是把生词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再进行输入阅读,而直接啃《万物简史》这种2.5万词汇量的科普小说,不太明智,当词汇量很低的时候直接去干这种大部头小说,简直就是火中取栗。徐火辉那些案例,要么是小孩子,有极好的耐受性;要么是重点高中生,本身英语基础很好;要么就是国家公务员,他们有巨大的时间和精力;而我们这种出社会多年的打工人,英语都丢了很多年了:1.对高难度英语材料的耐受性已经不如小孩子了;2.学习压力的承受力,也无法和重点高中的学生相比;3.跟事业单位的公务员拼时间和精力也拼不赢。人家妙面爸(《中国人英语自学方法教程》作者之一 ,谢刚,网名叫“妙面爸”),当时30岁,他的职业是交警,体能本身有优势,时间也有优势:他每天开着车执勤的时候都可以在车上放《圣经》的英语听力,听好几个小时的英语,普通打工人没有那个条件。所以某些案例是特例,其实书上很多例子都是特例,为了卖书,有营销的嫌疑。某些极端的个案,对于打工人是不现实的。上班已经够累了,下了班还来个“高强度,高时间投入”,几个人可以持续坚持?
所以,拿着高难度的材料硬干是需要“高能耗”的,承受不住“两高”的压力,还是老老实实从低难度的,适合自己水平的材料开始着手。
我自身实践过1年半,结合很多英语高手分享的经验,这里得出来一个有声书学习的规律:1个星期学习120~200生词这种速度是比较好的。就我个人以往一年多的实际体验而言,我感觉这已经是我的极限了。就用这种速度和节奏我只需要维持住习惯即可,一年时间,至少学习者可以突破六级水平,词汇量轻松8000+。持续稳定的习惯。一年多时间,40本黑猫,30本神奇树屋,去testyourvocabulary去测试,词汇量增长到接近8000+,很大原因是控制好了节奏,说白了就是计算好了量化,每天执行到位了。方法再好,没有习惯是万万不能的。这也是我一直使用anki的最重要的原因。目的就是为了成为“节奏大师”。
找到自己的节奏最重要,循序渐进的书单具可以参考这篇:有声书单,我现在手头还有很多书没有看完,要是全部看完,精学,那将是非常恐怖的效果。我这个方法不快,但是至少是一种不那么痛苦的方法,顺带自然把听力也提升了,比较均衡。关键是我每个星期都非常有规律的在进步,习惯养成之后,几乎不太在乎别人去说什么,走自己的路就好。
生词密度问题的讨论
生词密度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生词密度的大小得配合平时的阅读习惯来,能够让人养成习惯的,必定是能够循序渐进的,可持续发展的。如果一个东西太难,太枯燥,很难持续,更不可能养成习惯了。虽然前期会感觉很慢,但是习惯养成是一个终身受益的事情。一旦形成了自己的节奏,基本不需要去管别人说什么,走自己的路即可。习惯的养成即代表着:坚定的意志,绝不动摇的决心。
“习惯养成”这个问题是一个长时间的调整过程。要让一个事情成为一个习惯,就不能太难,调整到最适合的难度。剩下的就是具体怎么操作的问题,下面是我操作有声书长期以来养成的一个习惯和节奏(供大家参考):
一个星期内,只学一本有声书,70页~120页这种,周末星期天的时候会花2小时把一本书看一遍,标记生词,然后第二遍开始查词典,整理生词到anki中,这个时间连续花费3小时。之后就是精读,精听。没有严格的操作顺序限制。也就是接下来的这个星期,都是这本书的精听。手上有书的时候就精读,把听不出来的那些地方留意一下,做个标记。阅读的时候也是一样,可能阅读第二遍的时候还是会发现一些值得留意的地方,查漏补缺。这些应该留意的地方主要是小词多义现象,还有那些看似懂了,实际上模棱两可的地方,比如动词意群,看着实际上都认识,但是去词典里面查的时候,实际上不是“想当然”的那个意思,这种词组或者意群也是需要放到anki里面记录下来的。刚开始的时候不需要严格区分阅读词汇和听力词汇,不要区分的那么清楚,只需要养成习惯即可。这个阶段主要是积累高频词,还有意群,动词短语。听力不需要刻意追求,它会随着听书的数量,慢慢提升,听力的提升不像阅读那么快,非常缓慢,因为前期70%都是投入的阅读,只有30%是投入在听力。如果是拿“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来比喻阅读和听力的关系,那肯定是先有阅读词汇量,再有听力词汇量。但是不要差距太远,听力如果差得太远的话会拖后腿。
为什么是先有阅读词汇再有听力词汇呢?比如:查生词的时候都是先用眼睛在词典里面查,看清楚音标的发音,看清楚单词的意思,最后才是对这个单词的听力识别记忆。学习的顺序本来就是先阅读后听力。阅读是听力“他爹”。
复习单词、听单词发音,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可以激活听力词汇。阅读词汇用来看资料,如:Abp框架文档,听力用来看视频,如:https://youtu.be/YC4ewe7Rbl4。
《中国人英语自学方法教程》和 《找对英语学习方法的第一本书》,以上两本书反复强调了听力的重要性。
让被动词汇变为主动词汇
被动词汇变为主动词汇,是需要不断地间隔重复,不断滚动才可以,这种间隔重复的复习方法俗称SRS,全称是Spaced Repetition System。关于这种间隔重复的方法,怎么让被动词汇变为主动词汇的,请看这个视频,这是Matt自己述说的一段经历,对我帮助巨大,anki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单词管理工具,没有之一!
看完Matt上面那个视频我做了一个word摘抄:SRS在外语习得中发挥的作用,大致总结了人家的一些经验。不要小看这种间隔复习策略,很多主动词汇都是这么从被动词汇转化过来的。新单词和旧单词时间分配的问题Matt都有讲到。学习新单词的过程其实就是immersion(沉浸式学习)的过程,应该是要把学习新东西作为主要的时间分配,复习时间分配比重不要太多,比如盯着一个单词一看就是超过20秒钟,这个对于记忆没有太多帮助,生词的掌握,主要是日常阅读和看剧中自然掌握,anki的复习仅仅是帮助维持住词汇量,使词汇量不掉。
文档信息
- 本文作者:hillcat
- 本文链接:https://cs-cn.top/2019/05/12/Memory-Core/
- 版权声明:自由转载-非商用-非衍生-保持署名(创意共享3.0许可证)